心经网 礼仪 中国古代穿衣礼仪之忌露形体

中国古代穿衣礼仪之忌露形体

我国古代,穿衣强调不露形体,所以无论男女服装,都宽松肥大。《礼记•内则》还强调「女子出门,必拥蔽其面」,连脸都要遮盖上。袒胸露体见人,不仅是轻亵自己,而且是不讲礼节的举止,也是对对方的不尊敬。官方礼制在这方面的限制尤为严厉。

西汉元朔三年(公元前126年),武安侯田恬因只穿短衣入朝,便被判以大不敬之罪。清代规定,凡官员入宫见皇帝,夏天不得穿亮纱,「恶其见肤也,以实地纱代之,致敬也。」(《清稗类钞•服饰类•朝服之宜忌》)即使伏天,也不能穿葛纱。总之,无论穿短衣还是长衣,只要露出体肤,便在禁止之列。违反这种规则,便是不敬。如果不穿衣服,那就是对对方的一种莫大的侮辱了。

穿着不仅要宽大不露体,而且要齐整。北宋太祖赵匡胤,一次晚间宣翰林学士陶穀入宫议事。陶穀进宫后,见宋太祖只穿着便衣内服,几次进去又忙退出来,左右催宣甚急,他始终彷徨不进。太祖发觉后,忙令人取袍带来,陶穀等宋太祖穿好袍服束完腰带,才急忙进去。陶穀所以逡巡不前,是因为他恪守君臣礼法,免得宋太祖衣冠不整有失为君风度礼仪,君臣相见后出现尴尬局面。

皇帝穿戴齐整见官员,也是对臣下的礼敬。明朝天顺年间,薛瑄入朝,英宗正「小帽短衣,闻先生奏事,为更长衣」(《玉堂丛语》卷三),赶快穿好长衣见他,以示敬重。

士大夫在交际场合,尤为讲究穿戴的齐整,以保持自己的仪度,不失礼数。清代的英和,为翰林世家出身。一次,拜谒翰林院前辈窦东皋,当时正是三伏天,两人在厅中自早饭后即交谈,「正衣冠危坐两三时许」,可谁也不敞襟脱衣,以至「汗如雨下」,直到中午,英和才「乘间告退」。(《恩福堂笔记•卷下》)

我国古代,亲人去世要为其穿丧服,也叫穿孝。与本人关系越近,穿孝的时间越长,为父母穿孝为三年。穿孝之人见身份地位较高者,要脱去孝服。穿孝期间,应尽可能谢绝社交上的礼节应酬。外人去有丧事之家吊唁,则应素服前往,忌穿带色彩花红的衣服。——敬录自《中国民俗文化•礼仪》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3255620009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