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网 传统礼仪 儿童学中华美德 传承仁义礼智信

儿童学中华美德 传承仁义礼智信

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口口传承到文字记载,归纳起来是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等五个要素,围绕这五个要素还有很多表述,诸如忠、孝、悌、节、恕、勇、让等等,他们都是五要素的延伸,或者是其丰富,或者是其发展。

仁,是指同情、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,即仁爱之心。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,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亲,仁也,又说:仁,亲也。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、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,这种仁爱之情,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。随着历史演变,仁的涵义得到了扩展,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。

老子说:与,善仁。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、真诚、无私。孔子曾说过: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,为了维护仁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。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,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,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。

义,是指正当、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,即正义之气。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,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、对美好善良的追求。《说文解字》这样解释:义,己之威仪也。从我从羊。意思说,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,我们崇尚羊的形象和涵养,要像羊一样温和、善良、美好。这里讲的义,是指一种美好、善良的情感和气节。

《说文解字》把义同美、善联系起来解释,美和善是羊字头,义的繁体字“義”也是羊字头。所以,义、美、善是同义的。古人强调义气,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。孔子提倡杀身成仁。而孟子说要舍生取义。杀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、相同的境界,说明义和仁同等重要。我们讲中华传统美德有时也简化成仁义道德,可见,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,是最核心、最基本的两大要素。

礼,是指礼仪、礼貌和礼节,即礼仪之规。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。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,关于礼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变化。周朝“制礼作乐”,逐步把礼仪规范起来,对在哪种情况下实行什么样的礼节、举行什么样的礼仪、讲究什么样的礼貌进行了具体规范,提倡以礼乐治天下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礼的内容又有了创造性的变化,开始将礼作为道德准则加以提倡。

《诗经》中就有“相鼠有皮,人而无仪;人而无仪,不死何为”的诗句,意思就是说:看那老鼠还有一张脸皮,做人岂能无礼仪;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,不去死还干什么?古代政治家管仲提出了“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”,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;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,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,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。由此可见,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同样有着重要位置。

智,是指辨是非、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,即智谋之力。孔子说:君子道有三:仁者不忧,智者不虑,勇者不惧。孔子又说: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这里讲的“是知也”就是指智慧、智者。

信,是指诚实守信、坚定可靠、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,即诚信之品。信用是信最基本的内涵。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,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、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,反映出人与人之间、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。

关于信,早在远古时期,我们的祖先就认识了它,并且积极地加以提倡。《红楼梦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等古典文学名著,都强调“信”的道德理念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记载说:信,国之宝也,民之所庇也,意思是说统治者有“信”,是立国的根本,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。老子说:言,善信。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。孔子也说,人无忠信,不可立于世,又说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,言必信,行必果,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;孟子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,诚者,天之道也。思诚者,人之道也。至诚而不动者,未之有也;不诚,未有能动者也。

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,在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,在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长河中具有本源地位;在众多传统美德的庞大体系来看具有主导地位;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,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。

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,我们的子孙后代:做有仁爱心、讲义道、懂礼仪、有智慧、守信用之人。

这真是:儿童学中华美德, 传承仁义礼智信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3255620009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返回顶部